倪文华:马王堆汉简《遣册》的价值诠释

2023-08-09 17:57:20     来源:个人图书馆-朝歌淇水悠悠


【资料图】

公元前约150年左右,汉景帝中元时期,第一任轪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病逝,葬于马王堆。1972年到1974年,长沙马王堆发掘三座西汉古墓,其中一号墓出土了312支竹简。内容都是随葬器物的名称和数量记录。这类竹简在古代被称为“遣册”。现在我们称之为随葬器物的清单。这批简的大小宽窄基本一致,每支简长约27.6厘米,宽约0.7厘米,厚约0.1厘米。每简所字数不一,一简记一物,最少的只有两个字,多则达二十五个字。

马王堆汉简《遣册》(以下简称《遣册》)承秦隶又开汉隶、楷行书,是西汉初期汉字从篆书向隶书演进具有合体特征的代表作品,在书体演进、技法表现、美学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。

在书法史演进中,书体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,而书写习惯、书写技巧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关口。从篆书单一的中锋圆线用笔,到提按顿挫方圆兼施,到逆入平出中侧锋并用,到粗头钉尾重笔轻提,到牵丝引带的纤毫毕现,无不显示着书法笔法从简单朝丰富发展。而结体从篆书的屈曲向平直转换,字势从纵长圆转到平正团聚,从向右下倾斜至左低右高向上耸肩,无不显示着书法字法从复杂向简便、从单一向多样演进。在书法技法笔法、字法两大重要维度里,马王堆一号墓《遣册》给了当代书法众多的研究可能。通过与《里耶秦简》《银雀山汉简》《北京大学藏秦简》来比较分析,可以更深入知晓《遣册》在技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艺术价值。1.重入轻收到蚕头雁尾,对隶书笔法的新启与开化。秦隶(古隶)更多的是篆书的圆转笔法,从里耶秦简博物馆所藏的二百零六枚简来看,总体还是单一的篆书圆笔法,没有鲜明的提按变化。线条的形式感强,点画的形式并不明显。而《遣册》提按鲜明,蚕头的有意无意呈现,表明隶书的终极形态开始出现。如《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》中华书局1至32简,以横画为主的字如“一、三、七、十、方、牛、苦”等字的横画,已然是此字的主笔形态,同时,蚕头雁尾的笔形意态已是十分清晰(表2)。

长拖笔虽是简帛书的一个普遍特点,但此册之长笔画却硬朗,掷地有声如“镜”字、“鞞”字、“衣”字、“尺”字,“两”字、“沈”字、“秉”字、“下”字、“莞”字、“千”字、“”字、“来”字,等等。其竖如直松,挺拔劲健,曲如虎摆长尾,风啸山林(表14)。

其书法对当代隶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

一是重复字的多样化处理。由于一片记一物,物名重复出现,如“鼎”“画”“漆”“资”“笥”“羹”“器”“囊”“盛”“枚”“衣”等字,最多的“笥”字多达55个,常用的画字多达47个,还有“鼎”“羹”等字则近30个。这么多重复字,如何进行微妙的处理,让每个字生动有趣,是一个书家需要学习的。而此册,在处理这些字时,体现了诸多巧思和精彩的细节变化(表15)。

来源:中华书画家杂志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news001]

为您推荐